【記者 江文賓 / 玉女 報導】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臺北文學獎」,本屆以「純文字主義」為主題,希望創作者能夠回歸初衷,重新審視書寫這件事。臺北文學獎共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以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六項,總計24個獎項於中山堂光復廳頒出。今年最年輕得主戴華旭僅24歲就獲得獲得舞臺劇劇本首獎,文學世家背景的謝海盟也獲頒年金獎,顯示臺北文學獎不僅扎根文壇,也是年輕世代揮灑創作力的重要舞台。
第19屆臺北文學獎重大變革是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取消「臺北經驗」的主題限制;亦放寬歷屆首獎得主三年內不得投稿該文類的限制,希望能夠藉由開放徵文辦法,吸引更多優秀創作者參與華文創作。105年10月起公開徵稿,投稿者不僅來自臺灣,更遍及亞、歐、美洲等地,共收到來自海內外1,338件投稿,並評選出23件得獎作品;此外,第17屆文學年金獎計畫亦於去年年底評選出最終得主,顯見以「鼓勵文學創作,深耕文學土壤,增進文學寫作風氣」為宗旨的臺北文學獎,已深獲全球華人的高度肯定。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鍾永豐表示,從本屆文學獎看出三個現象,除了來稿量增加且來自於全球,20歲到30歲的年輕創作者增加了,顯示台北逐漸成為華人地區重要的創作、評論與分享的地方。臺北市文化局將獲獎作品集結成冊,透過網站、大眾運輸工具、廣電媒體等方式推廣,讓在臺北穿梭的人們,甚至華文世界,以閱讀傾聽,理解彼此,期待文學通往更寬廣未來的可能。
文化局表示,今年有多位在文壇上的優秀作家獲獎,其中第17屆年金類得主謝海盟可謂文學世家第三代,同時也是文壇頗受注目的新起之秀,得獎作品《舒蘭河上》以舊時瑠公圳支線為命題,從水路踏查、社會議題、個人意見等三層結構穿插敘述,以文學的筆觸重組臺北城內的水道與水系,信手拈來的成熟書寫獲得評審一致青睞。謝海盟於獲獎時表示,《舒蘭河上》的創作概念是她腦中非常強大的執念,因為有年金計劃讓她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創作,自詡其作品艱深難以閱讀,感謝評審的垂青。此外,本屆三位年金類入圍者李維菁、丁威仁、張啟疆也都已出版多部作品,擁有豐富的創作實力,評審們都非常期待他們入圍之後的作品呈現。小說組優等獎張耀仁、散文組優等獎姚秀山、舞台劇本優等獎李屏瑤也都是文壇上知名作家;獲得現代詩組首獎的楊維晨則在沉寂多年後重出詩壇便拔得頭籌,更讓人期待他日後能夠持續創作好詩。
現年24歲的戴華旭,以〈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獲得舞臺劇劇本首獎,揉合賽夏族傳說的魔幻及寫實,諷刺對原住民以及山林的掠奪性消費,他也是本屆最年輕得主。獲小說類首獎的王天寬同時也拿下舞台劇本類優等獎,致詞時感謝家人對他支持,並透露父親常是自己的第一個讀者,亡天寬的小說作品〈死亡證明〉敘說關於城市失蹤兒童的懸念與幽微心境,舞台劇本〈保持清醒〉則寫出身處於人和機器人共存的世界裡危機四伏的不確定性。
散文組首獎謝子凡以〈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寫出在大都市裡為了生活載浮載沉上班族的無奈及幽微心境,她表示平時不特別傾訴創作的過程,這次獲獎有如向家人「報平安」。古典詩首獎李藝明來自香港,他的作品〈自題四條屏〉彷彿帶領讀者一同經歷了一次四季的流轉,詩句優美動人。
文學年金計畫入圍者李維菁,以小說〈人魚紀〉的創作計畫探討人類與舞蹈的原始牽連,國標舞在臺北城市的發展,以及舞者的特有生活方式,評審表示李維菁深具美學素養,且文字靈動、虛實相生、滿富吸引力,對其作品完成的水準相當期待。另一位年金計畫入圍者丁威仁則以自身擅長的詩出發,為臺北寫下動人的編年體,在試寫作品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對臺北的熟悉及鍾愛,評審表示以他豐富的寫作經驗,相信將能呈現臺北發展之多元內涵及多樣風貌,值得推薦。而張啟疆的小說〈秘密〉則由書名就開始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序曲文字風格便相當成熟、精準,完成度應可預期,期盼能和作品一起進行一場閱讀及想像的旅行。
「第19屆臺北文學獎」所有得獎作品都收錄於作品集中,也將於近期刊登於活動官網,供民眾瀏覽及欣賞,民眾可至活動官網(http://literature.award.taipei/19th/)查詢,得獎作品並將透過台北市公車捷運、劇場與公共藝術等多樣媒介,與全體市民分享所有得獎者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