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園區環境維持得非常自然,除了原有圈養的動物外,本土的野生動物也經常會現身其間,尤其夏日是蛇類活動的季節,民眾遊園時還會有機會遇見蛇哦!
動物園於101年4月獲得環境教育場域的認證,除了圈養的動物之外,白鼻心、大冠鷲、竹雞、黃嘴角鴞、蝙蝠及各種的蛇類、昆蟲、青蛙等,經常在動物園園區和大家不期而遇。夏天遇到蛇的機率增加,但請遊客不要驚慌,雖然各種蛇的習性、棲息環境都不同,只要不逗弄牠,蛇通常不會攻擊人,只要通報工作人員將牠移走即可。
不論是動物展示場、工作人員的作業區,或是遊客參觀步道,都可以發現蛇的蹤跡,動物園最常見的蛇是龜殼花和紅斑蛇,尤其是龜殼花。由於動物的食物吸引囓齒類動物前來覓食,所以愛吃老鼠的龜殼花也容易被發現,當然愛吃蛇的大冠鷲也常被看到在動物園的天空盤旋。
園區夜間開放時,進行「夜訪黑森林」研習營的活動中,2個小時就遇到8條蛇,有青蛇、赤尾青竹絲、臺灣鈍頭蛇、雨傘節等,透過研習營隨隊專業人員之解說,讓所有的學員都開心極了。當然生活在這裡的動物也會和蛇相遇,黑猩猩「美蘭」就曾經被龜殼花咬傷,還好「美蘭」平日動物訓練時和動物保育員培養互相信賴的默契,當被蛇咬傷、精神恍惚時,還能透過保育員的呼喚,即時的招來並送「美蘭」到動物醫療中心注射抗毒血清。
蛇雖然是較不受歡迎的動物,但確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食物鏈中重要的一員。下次有機會遇到蛇,別急著打牠或是嚇得轉身快跑,把握機會,保持適當的距離觀察牠,蛇雖然沒有腳卻是行動自如!還是爬樹的高手呢!
龜殼花
英名:Point-scaled pit viper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俗名:烙鐵頭、原茅頭蝮、老鼠蛇
分類:爬蟲綱 蛇亞目 蝮蛇科
分布:南亞、東亞、東南亞和臺灣
棲息環境:臺灣中、低海拔山區和丘陵的樹林、灌叢、草地和農耕地等
食性: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
習性:卵生、夜行性、有毒
形態:體型粗長,頭呈三角形,與頸部明顯區分,頭背面為細小鱗片,眼、鼻間具有頰窩,體背鱗粗糙有稜脊。眼後有一條黑褐色縱紋,身體背面淡褐色或棕褐色,上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有些會連接成鏈狀。
保育等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