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瀕危緬甸星龜保育復育計畫,臺北市立動物園將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共同致贈贊助款10,000美元協助國際龜類存續聯盟(Turtle Survival Alliance),於緬甸設置緬甸星龜野放中途之家,協助牠們重返家園,2月28日於動物園行政大樓會議室辦理捐贈儀式,國際龜類存續聯盟主席Rick Hudson 先生親自來臺代表受贈。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為早日將臺北動物園成功繁殖的緬甸星龜送回緬甸,重建野生族群,動物園去年派員前往緬甸實地勘查緬甸星龜原棲地保育現況,尋求緬甸星龜送回緬甸的中途之家,途中拜訪位於緬甸浦甘的 Lawkananda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預備以該保護區做為緬甸星龜重返家園的中途之家。
Lawkananda野生動物保護區於2001年成立緬甸星龜復育中心,保護區內的緬甸星龜來自於2001年查獲的走私出口個體,是緬甸境內飼養星龜最成功的公營機構。由於復育中心目前的飼養空間飽和,缺乏擴建與增加防盜設施的經費,因此動物園與國際龜類存續聯盟合作募集資金興建新收容設施,由林務局、臺北動物園與美國貝爾勒龜類保育中心(Behler Chelonian Center)共同籌得所需經費。目前硬體設備已接近完工,後續將搭建瞭望塔與設置警衛犬,以防範珍貴的星龜遭人盜取販賣。
緬甸星龜被列為世界最瀕危的五種淡水龜及陸龜之ㄧ,已多年未在原棲地發現野生個體的記錄,為避免緬甸星龜族群滅絕,自2003年動物園領先於全球動物園首度發表緬甸星龜成功繁殖,更多方尋求國際合作的管道,積極投入緬甸星龜的保育復育工作。
為確實做好緬甸星龜返家的準備工作,在林務局及動物園支持下,進行包括保育繁殖、族群遺傳、生殖生理等各項專業研究。並透過高度的國際合作關係,收集來自全球各地的緬甸星龜樣本,著手進行緬甸星龜族群遺傳結構及基因多樣性的研究。
動物園發現緬甸星龜的遺傳基因多樣性共分為7個基因型,而其中一個基因型僅見於臺北市立動物園所圈養的個體,此一個體所延續的後代,對保存緬甸星龜族群基因多樣性非常重要。園長葉傑生表示動物園將朝向成立亞洲瀕危龜類的域外衛星族群基地,使瀕危的緬甸星龜重現於原棲息地的自然環境中,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盡一份貢獻,避免緬甸星龜在地球上消失。
緬甸星龜小檔案
英名:Burmese Star Tortoise
學名:Geochelone platynota
僅分布於緬甸境內,由於野生棲息環境因農業開發而遭破壞,星狀花紋的龜甲外型也使其成為寵物市場中的熱門寵物,因而助長了原產地的盜獵行為。在1996年緬甸星龜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2007緬甸星龜更被列為世界最瀕危的五種淡水龜及陸龜之ㄧ,也是世界上第二瀕危的陸龜。緬甸當局雖已明訂捕捉緬甸星龜為非法行為,但由於野生環境已不見其蹤跡,僅剩少數在動物園或私人手中的圈養個體,面臨物種存亡危機。